颜色管理的过程
进行颜色管理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定的操作过程,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颜色管理过程有3个要素,即校正、特征化及转换。
1、校正
为了保证色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对输入设备、显示色斑、输出设备进行标准化,以保证它们处于校准工作状态。
(1)输入校正:输入校正的目的是对输入设备的亮度、对比度、黑白场(三原色的平衡)进行校正。以对扫描仪的校正为例,当对扫描仪进行初始化归零后,对于同一份原稿,不论什么时候扫描,都应当获得相同的图像数据。
(2)显示器校正:显示器校正使得显示器的显示特性符合其自身设备描述文件中设置的理想参数值,使显示卡依据图像数据的色彩资料,在显示屏上准确显示色彩。
(3)输出校正:输出校正即对打印机进行校正,是校正过程的最后一步。依据设备制造商所提供的设备描述文件,对输出设备的特性进行校正,使该设备安装出厂时的标准特征输出,在打样校正时,必须使该设备所用的纸张、印墨等印刷材料符合标准。
2、特性化
当所有的设备都校正后,就需要将各设备的特性记录下来,这就是特性化过程。颜色管理夏天中的每一中设备都具有其自身的颜色特性,为了实现准确的色空间转换盒匹配,必须对设备进行特殊化。对于输入设备和显示器,利用一个已知的标准色度值表(如IT8标准色标),对照该表的色度值和输入设备所产生的色度值,做出该设备的色度特性化曲线;对于输出设备,利用色空间图,做出该设备的输出色域性曲线。在做出输入设备色度特性曲线;对于输出设备,利用色空间图,做出该设备的输出色域特性曲线。在做出输入设备色度特性曲线的基础上,对照与设备无关的色空间,做出输入设备的色彩描述文件;同时,利用输出设备的色域特性曲线做出该输入设备的色彩描述文件,这些描述文件是从设备色空间向标准设备无光色空间进行转换的桥梁。
3、转换
在对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校准的基础上,利用设备描述文件,以标准设备无关色空间为媒介,实现各设备色空间之间的正确转换。由于输出设备的色域要比原稿、扫描仪、显示器的色域窄,因此在色彩转换时需要对色域进行压缩,色域压缩在ICC协议中提出了4中方法。
(1)绝对色度法:这种方法使在输出色域内的颜色转换后保持不变,而把超出输出色域的颜色用色域边界的颜色代替。对于输出色域和输入色域相近的情况,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复制。
(2)相对色度法:这种转换方法改变白点定标,所有颜色将根据定标点的改变而作相应改变,但不做色域压缩,因此所有超出色空间范围的颜色也都被色域边界最相近的颜色所代替。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打印用纸的颜色高速定标白点,适合与色域范围接近的色空间转换。
(3)突出饱和度法:这种方法追求高饱和度,对饱和度进行非线性压缩。这不一定忠实与原稿,器目的是在设备限制的情况下,得到饱和的颜色。
(4)感觉性:这种方法在进行色域映射的同时,还要进行梯度优化。它保持颜色的相对关系,也就是根据输出设备的显色范围调整转换比例,以求色彩在感觉上的一致性。